新闻中心
启发式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关键

讲座开始前,黄全愈与两位红岭学子进行了对话,就父母该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等问题进行了交流。他认为,中美文化各有所长,也各有局限,通过相互交流,取长补短,才能帮助孩子成长。
黄全愈指出,目前中国的素质教育在学校中发展迅速,但是在家庭中却缺少素质教育的氛围。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,也是家长的责任。现在很多家长抱怨,孩子不愿意跟父母交流。然而,一旦真正交流起来,父母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技巧去应对。黄全愈通过假设与换位思考的提问方式,倾听学生们内心的声音,给现场老师和家长示范了“如何与孩子有效沟通”。
“启发式教学等于素质教育吗”“怎么培养孩子批判性阅读和发散性思维”“素质教育如何实现”……黄全愈在随后的演讲中提出了8个“天机”,并结合实际情况对上述问题作出解答。他的8个“天机”分别是有好奇心,爱问问题,会逆向思维,有发散性思维,有批判性思维,条条大路通罗马,答案是丰富多彩的,能在失败中总结和学习。
黄全愈说,不少人认为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儿戏,但是为什么越到高年级,美国孩子的表现越好。其实,不是美国的教育不好,而是中国的孩子超前学习,这种学习程度的不对等会随着年级的变化而逐渐实现同步,问题也会逐渐暴露出来。
对于“如何通过素质教育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”这一问题,黄全愈从思维模式、行为模式两个方面给出了答案。他认为家长应该鼓励孩子运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,辩证地看待问题,同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模式,学会换位思考。
据介绍,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、旅美教育学家,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。他所著的中美教育比较系列书籍在中国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。
首先鼓励孩子发现新问题
美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富有冒险精神,喜欢探索未知,并享受这个过程。因此,美国的父母鼓励孩子去冒险、去发现问题。事实上,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相比,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应该放在首位。
现在孩子面临的问题都来自老师和课本,但这些问题都已经有了答案,孩子解决这些问题只是一个证明答案的过程,而不是探索和发现的过程,这就限制了孩子的思维宽度。对于孩子来说,没有问题,就没有创新。
在中国,孩子面临着学业压力大,竞争激烈的事实。在这种情况下,老师和学生都寻求用快捷的方式找到答案,这个答案往往是唯一的。因此,学生习惯性地认为这种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最好的方式,从而逐渐失去了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。
我曾在南京一所小学里办了“素质教育实验班”。在第一堂课上,我问了孩子们一个问题:“龟兔赛跑谁赢了?”所有孩子都回答乌龟赢了。于是,我再问:“如果兔子没有偷懒呢?或者乌龟兔子都偷懒呢?”这引起了孩子们的讨论,最后他们认为只有当兔子偷懒、乌龟不偷懒的时候,乌龟才会赢。虽然孩子们最后还是给出同一个答案,但我依旧没有评论这个答案是否正确。提问的目的不是要判断对错,而是引导孩子们发现并思考问题,让他们知道很多事情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。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,而不是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。
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就是启发式教育。“家长是给孩子一个问题,还是给孩子一个结论”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。我认为,家长和老师应该鼓励孩子发现新问题,并质疑已知的答案。对此,有老师指出,不是学校不愿意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,只是考试的时候答案是唯一的,如果学生各自发挥,考试就不能得分。要解决这一问题,我认为老师可以告诉学生书本上的答案是考试得分的答案,但是,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样的,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去发现、想象其他的答案,将此作为一种拓展训练。
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
要发现问题,学生需要主动了解更多知识,而阅读就是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。那么,在阅读过程中,怎样才能获取有用或正确的知识?这就需要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。美国的孩子从小学二年级开始进行批判性阅读,哈佛大学也告诉学生“不惟书,只惟真”,因为书本不仅提供知识和真理,也提供谬论。批判性阅读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,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,虚心接受书本的精华。在阅读的过程中,学生应养成大胆质疑的习惯,无论这些知识是不是来自权威和专家,对于不理解的或者与已知相冲突的,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,锻炼分辨事实的能力。
要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,首先要培养孩子分辨事实和观点的能力。简单地说,能证明真假的就是事实;表达信念、感觉的陈述就是观点。因此,在平常的阅读中,一定要启发孩子去分辨书中的内容到底是事实还是观点,通过这种思辨,让孩子打破束缚,培养其思考能力。
家长教育孩子应学会换位思考
鼓励孩子运用多样化的思维方式,告诉孩子答案是丰富多彩的,是为了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。但在探索的过程中难免遭遇失败,孩子要学会承受失败,更要学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。大家可以列出一张表,将自己的目标、障碍以及和目标相关的10个人列举出来。例如,×××的目标是成为一位歌星,障碍是五音不全,再列出10个目标相关的歌星。通过这样的方式,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不足,分析和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,同时,分析目标相关对象在成功的过程中采用了什么方式,尤其是他们遭遇了哪些失败、怎样从失败中总结教训。通过这样的列举分析,可以清晰地为自己梳理出一条思路,了解为什么会失败以及如何借鉴他人的经验,克服困难,实现最终的目标。
不过,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,孩子在遇到失败或困难时,越来越不愿意表达,一方面是碍于面子,另一方面则是害怕被家长或老师责怪。这是一个恶性循环,因为孩子不愿意与他人沟通,让问题积少成多,最后当问题暴露时,往往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。对此,父母应该在平时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模式,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,不要简单地定义行为的“好坏”,而应该换位思考,当发现问题时,要从孩子的角度去想“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?”要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,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理解。
互动问答
学生:现在很多家长提出,素质教育是上层人士的特权,比如出国留学,父母需要承担巨大的经济压力。请问教授,就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,素质教育有可能实现平民化吗?
黄全愈:什么叫素质教育?素质教育就是把人潜在的能力和素质发挥出来,这是最先进、最好的一种教育。无论你出国还是不出国,素质教育都是一种好的教育,而不是伤害人的一种教育。
学生:素质教育是多样化的,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育制度下,素质教育也需要我们付出除了经济以外的其他代价,您怎么看待这些代价问题?
黄全愈: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的,不容易解决。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,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,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。等一下我会在讲座中给出一些建议,无论你是学渣还是已经输在起跑线上,都能从中获益。